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,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。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《马说》。伯乐是春秋时代秦国的一个相马师,现在则比喻那些善于发现人才的人,而千里马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才。伯乐因为善于相马而闻名天下,这也让有幸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;但更多的千里马,则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遇到伯乐,最后只能默默无闻,蹉跎一生;所以,能不能见到伯乐就成了决定千里马命运的关键。
相马是指通过观察马的外形外貌来推测判断马匹的能力,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“以貌取人”,但现实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金玉其表,败絮其中的例子,我们熟悉的有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有孔子的学生宰羽;俗话说:无瑕玉在石中藏。很多好的东西都藏在外表不起眼的地方。历史上“其貌不扬”而才华横溢的也很多,有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,还有项羽眼中的韩信,这些都告诉我们‘以貌取人’也会有走眼的时候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,史书上说姜太公七十二岁才得以遇到周文王这个伯乐,如果再晚一点岂不是也难逃怀才不遇的噩运。我们是普通人,没有伯乐仅凭外表就能鉴定马匹优劣的本事。所以,既要解决伯乐不常有的问题,又要避免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,最好的办法就是赛马。它的优点是“公平、公开、公正”,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徇私舞弊行为的出现,能充分调动团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。就两种途径产生的结果而言,赛马所产生的结果更能让人信服。通过对比,我们不难发现赛马远比相马更能找到我们需要的马。赛马能给所有参与者公平竞争的机会,不管是骡子还是马,你都可以出来遛遛。赛马可以让赢者名正言顺,输者心服口服。就像在田径场上一样,跑不过别人只能怪自己速度慢,而不能怪别人跑得快。相马让伯乐闻名于世,并被视为千里马脱颖而出的关键。也使伯乐相千里马式的用人制度千百年来一直得以推崇和延续。但现实中很多时候,有些‘伯乐’因受知识、经历、素质或者是个人喜好等等的局限而左右了所选马匹的质量,也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。所以建立一个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”、出人才、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。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出人才的机制,并要维持这个机制能健康持久的运行。因为建立一个机制远比发现一个人才更重要。就像给水和挖井一样,给水只能解一时之渴,而挖井才是长远之计。
“伯乐相马”历经千载,作为现代人才选拔制度早已被赋予新的内涵,而升华为一种人才道德观念。它不但对人才提出了要求,也要求选用人才的伯乐们,自身须做到德才兼备和知人善任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:有德无才难成事,有才无德办坏事。所以,德才兼备也就成为了现代人才选拔的新标准。《大学》中说:“德者,本也。”意思是说德是立命的基础,是做事创业之本。所谓德是指:遵循自然规律行事,不是偷奸耍滑、尔虞我诈。赛马固然能让我们找到跑得最快的马,但也有它的局限性,选拔人才和赛马不一样,有时跑在最前面的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。曾经在一次闲聊中听陆通监理公司的一个高监说:在他们公司里,家庭不和谐的人是不能当高监的。前不久北大也提出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予录取。这些都是对人才在德方面提出来的要求。在赛马过程中能胜出固然很重要,但胜出者道德如何?那就只能通过相马来考评了。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,最佳方法就是有针对性把赛马和相马相结合,这样才能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。因为,现代社会市场的竞争终归一点还是人才的竞争。持续不断的赢利才是生存之本,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,利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土壤和水。但是没有人才,拿什么去谋利?只有比对手强、比对手跑得快,并能跟得上市场,你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。
通过赛马我们能把马分群,知道哪些马适合做什么?哪些马不擅长做什么?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合理的安排。真正做到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。据说伯乐看到千里马的时候它正在拉车。给主人的印象是:太普通,与别的马没什么两样,唯一的区别就是又能吃又不长膘,骨瘦如柴拉车没气力。假如我们让姚明去参加100米短跑,刘翔去参加拳击比赛,不用看我们都知道结局是什么。这就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。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:“论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我不如张良;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,我又不如萧何;论领兵百万,决战沙场,百战百胜,我不如韩信。可是,我能做到知人善用,让他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,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。”刘邦也是个能把相马和赛马相结合的用人高手。
我们既要会赛马又要能相马,不但要有培养和发现千里马的机制,有留住千里马的机制,更要能将发现的千里马放到最适合它施展才华的地方。只有给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,企业才会整体充满活力;只有每个员工都敬企、爱企,把企业当作家,人人都能安居乐业,企业才能够繁荣昌盛,“打造百年企业”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。